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前沿观点

如何推进研学旅行产品高质量发展

2019.08.23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自《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提到“研学旅行”,至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我国研学旅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指导下,各地纷纷实践,推出各种层出不穷的研学旅行产品。但是,从总体看,我国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研学旅游产品定位模糊、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内容有名无实、产品质量无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研学旅行教育的有效开展。因而,深入探讨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学旅行产品定位要“了然于心” 
当下研学旅行市场浮躁,对研学旅行的本质及内涵存在误解。如暑期火爆的组织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名校,集体参观博物馆、历史人文古迹等,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从校内延伸至社会的大课堂,其核心是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旅行只是形式和载体。
(一)什么是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产品是适应我国研学旅行教育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以校外探究式学习、综合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产品与服务。
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054-2016),按资源类型将研学旅行产品划分为五类,即自然观赏型产品、知识科普型产品、励志拓展型产品、体验考察型产品和文化康乐型产品。
(二)研学旅行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产品
区别于传统游学、修学旅游、观光考察等旅行形式,研学旅行是由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的一种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因而,本质上研学旅行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以研学内容为主题,以校外旅行为载体的“教育+”产品,而非“旅游+”产品。
(三)研学旅行产品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研学旅行产品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导师以及配套服务要素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这些构成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中,研学旅行课程是前提和基础,旅行线路是载体和形式,而研学导师、辅导员等人力因素是产品价值实现的推进者,研学基地、景区、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要素是研学旅行产品的保障体系。研学旅行产品打造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研学旅行产品设计要“量体裁衣” 
研学旅行承办方应根据主办方要求,紧密结合不同学段特点、教育目标和地域特色,多层次、分梯度、多维度地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一)注重教育性和知识性
研学旅行产品本身是一种教育向旅游行业延伸的产品。研学旅行产品设计除了要求具有传统旅游产品设计思维外,更要立足教育层面,以实践育人为导向,把课本知识活动化,把活动教育化;要遵循教育内在规律,既要注重旅行形式的趣味性、旅行过程的知识性、旅行内容的科学性,还要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品格习惯。尤其是需要教师/研学导师全程参与,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活动真正获得知识、提升认知。
(二)注重层次性和梯度性
以《意见》为指导,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研学旅行活动应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宜设计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类型的产品;小学四至六年级的研学旅行活动应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宜设计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的产品;初中年级的研学旅行活动应以市情省情研学为主,宜设计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的产品;高中年级的研学旅行应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宜设计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的产品。
(三)注重地域性和体系性
针对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各地应充分发挥本地研学资源优势,设计主题化、体系化的地域研学旅行产品。如山东曲阜儒源集团将传统国学培训与曲阜三孔景点结合起来,开展国学主题研学;河南少林寺将武术培训与弘扬少林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少林武术主题研学;常熟根据本地特色,把青少年研学旅行产品分成“常塾—江南国学之塾”“常塾—科普教育之塾”“常塾—江南耕读之塾”“常塾—江南手作之塾”以及“常塾—户外体验之塾”五大主题。
(四)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
培根在《论旅行》中提到“旅行是年轻人教育的一部分”。研学旅行的国际化理念倡导人们通过教育旅行活动,理解、接纳、关心、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差异,提高国际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注重开放性、灵活性的研学旅行产品设计,改变了学习的一般形态、方式,扩大了学生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
    三、研学旅行产品内容要“精心打磨”
教育机构和学校要与专业研学机构分工协作,将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和研学线路,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泼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一)紧抓“四环节”,打造研学旅行优质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教育产品的核心。参照美国教育学家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可分为确定课程目标、精选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等4个环节。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4个环节
1.明确“1+1+n”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研学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中的第一个“1”是指研学教育目标,即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生存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具体目标。第二个“1”是指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年龄特征、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课程规划、当地社会资源、学科专家建议等多方面信息而确定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n”是指在国家研学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围绕课程目标和主题设计的若干教学子目标及细分方向。
课程目标设计有两条思路:一是结合学生当前学科知识进行延伸拓展来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及方向,这样设计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与学科目标一致,二者相互补充,在强化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科知识;另一种思路是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结合当地研学课程资源的类型、特点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与方向,这种方式可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个性化研学旅行产品。如杭州西湖研学旅行课程,充分结合西湖特征,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分为自然、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不同方向,同时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兴趣需求等,设计出多层次、多时段、多主题的西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2.多主体参与选择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支撑要素和实施载体。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研究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
值,并且可开发运用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资源都可以成为研学课程资源。在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确定后,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者可通过研学旅行资源实地调研、专家评价、模拟游线设计等方式,精心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匹配资源,确定研学旅行目的地和研学旅行线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研学旅行课程子目标选择和设计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的课程资源,从而完成以课程设计者为主导的课程资源选择。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者还可以鼓励学科教师、研学导师和学生参与,引导他们适当参与研学旅行整体方案设计,把课程资源的设计权交给对方,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生成课程资源,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方式。
3.明确研学导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研学导师。区别于传统学校的教师与一些培训辅导机构的教师,研学导师要参与制订学校研学旅行方案,负责制订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并在领队老师、辅导员等人的配合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旅行教育服务。因此,研学导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研学导师要带领学生严格按照课程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内容,深入到研学旅行目的地进行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探究学习,避免“走马观花”“旅行暴走”等研学行为。
4.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目的是要全面检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其实施情况与效果,它贯穿研学旅行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课程目标程度的过程,主要由教育部门或学校主导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可分阶段针对课程内容、课程准备、课程推进情况、研学导师表现、学生研习效果等进行多角度评价。目前常用的课程评价方式有研学心得的分享、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
    (二)强化“三要素”,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如果说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活动的理论和内核的话,那么研学旅行线路就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和形式。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要以研学旅行课程为指导,强调线路的主题性、内容的创新性和行程的安全性等3个要素。
1.课程为纲,强化研学线路主题
研学旅行课程是指导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重要行动指南,直接决定着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和研学旅行资源的选择。研学旅行线路的主题、内容及环节设置、目的地选择,甚至人员配备、服务支撑等,均要以研学旅行课程为基础并在其指导下进行。任何脱离研学旅行课程指导的研学旅行线路只能是传统的旅行线路产品,而非研学旅行产品。按研学旅行资源特征,研学旅行线路主题可
以分为科普探秘类、历史文化类、自然生态类、爱国主义教育类和励志拓展类。实际操作中,根据地域研学资源情况还可形成各种专业主题线路,如区域层面的“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线路、探秘“三江源”之旅、丝绸之路研学线路,地区层面的西安大唐文化研学游、广东岭南文化游,各种场馆或某个研学基地中的自然教育线、科技参观线、文化游览线等。
2.创新内容,深化研学独特体验
区别于一般旅游线路,研学旅行线路是建立在知识启发性、深度体验性、团体配合性等活动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旅行过程。这就要求研学旅行内容设计要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科普探秘类线路注重思维启发。通过科教融合、全感体验的产品形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热衷于科学探究,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由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青少年科技工作室主办的2019年“圆梦蒲公英博物馆里过暑假”研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采集化石、溶洞探秘、峰林科考等户外科考活动,亲自制作化石、环保酵素、水火箭、微缩景观和石头彩绘等,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历史文化类线路强调浸入式体验。针对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区,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文创手段,通过文化氛围营造、互动式活动体验,提升历史文化研学的代入感、体验感。在线路设计时可采用“系统—要素”法,如北京明清文化就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下有明清皇宫游、王府游、胡同游、京剧、皮影、景泰蓝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北京明清文化研学旅行线路体系。
自然生态类线路注重课堂知识的植入。在线路设计时要充分发掘地质地貌、动植物、气象水文等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信息,与学生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嫁接,充分释放自然生态类线路的知识性和美学观赏性。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一处融合了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知识,同时其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及人文景观又极具美学观赏价值。其研学线路应充分结合地理学科中地质构造、地层、地貌、岩石与矿物等相关知识,景观美学中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形成、种类、开发及保护等知识。
爱国主义教育类线路强调古今对比融合,让学生在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触摸可歌可泣历史的同时,看到现代国家的富强、繁荣,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线路设计时,按学生层级可以以“一位老红军眼中的中国”“**村/镇的百年变迁”“你眼中的大国重器”等为课程主题分小组进行,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实地走访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古今对比研究,深化爱国主义研学实践,最终上升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价值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